欢迎访问“中国好品牌” 时间:

李万里:促进汽车使用政策转变 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建设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投稿人:好品牌  时间:2020-03-23  

文章简介:李万里:促进汽车使用政策转变 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建设

   23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的文件既讲到当前,又涉及长远。是落实总书记应对疫情的部署,更是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战略布局。文件讲到六个方面、十九条具体举措,其中直接讲到汽车的就有两个方面三条具体举措。为产业发展和国内大市场前景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在此体会重点有三:
  一是,推动汽车从购置向运营环节转变,促进汽车限购向引导使用政策转变。
  在“消费生态体系”部分的“(十三)鼓励使用绿色智能产品”提出“从购置环节向运营环节转变”,“促进汽车限购向引导使用政策转变,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限额”。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决定要形成“公转铁”的大交通体系。预示着中国汽车市场的运行使用环节必将产生深刻变化。面对未来1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必须要做出“进”、“退”和“变”应对方略。
  “退”:汽车中长途客货运输市场将从轨道运输网络覆盖的系统中退出。
  “进”:在多式联运模式(铁水、公铁、公水、空陆)中的新空间中汽车要争取成为无缝衔接的节点;加快完善机动车回收网络;促进机动车报废更新;强调以绿色公交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绿色消费等内容。
  “变”:新能源和替代能源比重提高以及智能化普及产生新的消费观念,对私人市场趋势的强烈的引导因素;制造+服务、共享出行、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减少对私人汽车需求取向的变化等。
  因此,在运营和使用环节,近期要落实“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限额”,远期就要考虑中国汽车在运营和使用环节“进”、“退”、“变”的战略布局和政策引导。
  二是,优化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理。
  在“消费网络”部分的“(十)加强消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讲到:“优化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理,...对纯电动轻型货车不限行或少限行”。
  我猜想,目前“城市配送车辆”最典型的产品就是最广泛使用的快递电动车。专家估计,这类车辆在北京就会有十数万辆,全国应该会有百万以上的需求。这类车辆既是现代化、信息化的产物,又是城市机动车管理的新难题。这些车辆从车速和载重量的指标分析,是正经八百的“机动车”无疑,但由于不符合城市机动车注册登记的要求,在管理层面一直处于“模糊地带”。管理部门担心允许“快递”车“转正”会增加城市车用牌照数量,会给交管部门增加压力。在管理层面始终处于尴尬的境地。
  “快递”车辆已是城市交通工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大量使用。如果能在“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过程中,将此类交管顽疾一并解决,将是加强城市治理,提振市场活力的创新之举。此次23部门的文件中明确,“加强消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由交通运输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看来解决城市快递等商用电动车的管理工作有望取得进展了。
  三是,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在“消费生态体系”的“(十一)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推动车联网部署应用”。我觉得这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头戏,是重点的重点,是长远之计。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念,自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包括:5G商用化、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指出,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推动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3月,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进一步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以往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的是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因此也被称之为“铁公基”,它们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在新的社会发展条件下,以 “铁公基”为代表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无法满足要求。
  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是我国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重大战略部署。从主要媒体获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含5G基建、工业互联网、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七大领域。
  随着产业链新需求的市场化、产业化的加速推进,必将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物联网(IOT)、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信息、通信和技术(ICT)、人工智能(AI)、智能交通系统(ITS)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热潮。我理解: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是上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极其重要的载体。这是汽车产业链为实现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和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机遇。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好品牌”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好品牌”,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0415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883号

中国好品牌 | 版权所有www.haobrand.net